平安校区 代理招商 沪鑫堡展览(上海)有限公司

距·离·展·会·开·幕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中心 > 展商资讯 >
好VIS国际学校发展大会:楷思爱教育分享“终身学习能力铸造”
作者:admin 来源:沪鑫堡 发布时间:2018.11.29
信息摘要:“自1980年首所国际学校——北京顺义国际学校落户中国,至今已有近40年的历史。在这近40年里,每年诞生许多国际化学校,国际化教育的发展潜力无边。在这繁荣的行业势头背后,如何规整中国国际教育行业?国际化学校如何顺应趋势”

   自1980年首所国际学校——北京顺义国际学校落户中国,至今已有近40年的历史。在这近40年里,每年诞生许多国际化学校,国际化教育的发展潜力无边。在这繁荣的行业势头背后,如何规整中国国际教育行业?国际化学校如何顺应趋势发展?如何在稳定的发展中突破创新?这些问题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昨天,一场座无虚席的国际学校干货共享大会在北京昆泰酒店举行,70余位演讲嘉宾与千余名与会者共同探讨国际教育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千余位教育者汇聚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成为关注焦点

  大会以“有界无边,育在未来”为主题,聚集了1000余位全球教育者,共同探讨、推进国际教育事业。新学说联合创始人兼CEO吴越女士致开幕词,随后诸多大咖嘉宾就自己所在领域里的问题和经验进行了分享。

  在这其中,英国楷思爱教育集团学术总监Thomas Topham的分享主题格外吸人眼球,“如何在属于中国的时代,铸造终身学习的能力与素养”。

  英国楷思爱教育集团是英国KSI EDUCATIOND在国内的子公司,承接了英国母公司KSI EDUCATION的英国优质教育资源,如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国王伍德公学、牛津国际学校、劳莱特公学等多所院校资源等。英国KSI EDUCATION则是由英国核心教育界人士发起设立的高端教育投资管理机构,总部设在英国伦敦,在北京、上海、深圳、中国香港及新加坡均设有分支机构。

  Thomas谈到,终身学习就是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激励人们有规划地获得其终身所需的全部知识、价值与技能,并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性和愉快地运用它们。

  Thomas表示,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必须在课程结构及内容方面有所调整。首先,学校课程应该将重点置于知识“创造”和“探索”的历程,而非着重既有知识的“传替”。其次,学校课程应朝向学习技能训练的方向调整。“学校教育不仅应在学习机会方面作多元化的扩充,引用各种多元化的学习辅助教材,学校教育应该将更多社区教育资源引进作为学习材料。因为生活中的教材,往往被认为是学校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只要是有助于学生个人成长和终身学习的资料,均可当作学习的材料。”

  Thomas告诉记者,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新世纪知识经济、知识社会发展、人类的发展对学校的必然要求。教育过程中,学会自我学习、自我获取信息,把握时代的脉搏,掌握迈向知识殿堂的“金钥匙”,从而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国际学校数量世界第一

  “素质培养大于分数”

  近年来,中国出国留学的人数逐年增长,中国国内的国际学校也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据《2017中国国际学校发展报告》显示,中国国际学校数量已达734所,排名全球第一,并且依然以每年六七十所的速度在增长。在这样旺盛的需求之下,开设国际课程的中国学校数量以及海外学校开设中国分校的数量正在不断攀升。尽管学费高昂,中国学生在国际学校就读的比例仍在不断上升。至2017年中国国际学校招收学生人数已达到24.46万人,年复合增速达11.3%。

  国际学校这种新兴的办学模式如何更好地顺应国际化人才培养及社会的需求,更好地为家长和学生服务?Thomas认为,国际学校应当综合考虑其所在地域的实际情况和特色,因地制宜,“不管课程框架设计是多么国际化,最终还要基于孩子的特点,由老师来完成,所以对人的培养才是国际教育最深刻的内涵。我所在的英国楷思爱教育集团就是这样一家的公司,它不但有英国名校国王伍德,还有完整的、适合中国学生的SETM课程,是以皇家工程院和皇家研究院共同开发、全英学校通用的STEM课程为基础,结合英国国王伍德公学270年教学经验,进行了中国本土化研发设计的课程。它代表了一种协作式、创造性的课程设计,其目的在于让孩子与我们周围的世界建立更多的联系。”

  适应当前国际教育形势,如何帮助孩子获得更强的国际竞争力?Thomas忠告广大学生,不要只重分数,素质培养才是重中之重,“中国大部分家庭的教育观念相对比较传统,而国际流行教育观主要表现为注重培养兴趣爱好、注重扬长式教育以及性格特质、综合素质的培养。中国家庭要转变教育思维,做到三不要,即:不要唯成功论;不要唯成绩论;不要忽视创新能力、独立性以及兴趣的培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今天,中国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共同应对全球挑战,努力为全球发展作出贡献。因此,我们要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国际化素养的人才。”


(来源: )